当前位置:首页 >>
关于贯彻落实浙江省人民政府加快工业转型升级实施意见的通知
发布于 2010/4/12 0:00:00 点击量: 5531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有关部门、有关单位:

     为贯彻落实《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工业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浙政发〔2008〕80号)精神,扎实推进实施工业“两创”倍增计划,加快我市工业转型升级,提高工业综合实力、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经市政府研究,现就加快我市工业转型升级有关工作通知如下:

     一、充分认识加快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重要意义。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实现了从工业小市向工业大市的历史性跨越。工业成为我市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领域、人民群众创业创新的主要阵地、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但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当前由于国内外经济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特别是受国际金融危机深入蔓延、市场需求持续萎缩的严重冲击,我市工业正面临着过去30年来从未有过的严峻的挑战,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素质性矛盾进一步凸现,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又亟待解决,原来以低端产业、低附加值产品、低层次技术、低价格竞争为主的发展路子难以为继。加快工业转型升级已刻不容缓,这是有效化解我市工业发展过程中各种困难和挑战的有效手段,是实现工业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治本之策,也是推动我市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之举。全市上下必须充分认识加快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真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全面实施工业“两创”倍增计划和“保增促调”的决策部署和工作要求,迎难而上抢机遇,坚定信心求突破,扎实推进全市工业转型升级,努力率先走出一条符合科学发展要求、具有宁波自身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二)总体要求。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创业富民、创新强市”战略,大力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以全面实施工业“两创”倍增计划为核心,以工业结构优化升级为主线,以加快发展“5+5”产业为重点,以新兴、特色优势产业基地为载体,以科技创新为支撑,以节能减排为先导,加快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加快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低资源能源消耗、低污染排放产业发展,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大力发展工业设计与创意产业,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大力发展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加快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现代集群型、集约经营型、高端发展型产业体系,延伸产业链,完善供应链,提升价值链,致力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推动全市工业经济持续又好又快发展,继续走在全省和全国前列。

    (三)主要目标。通过全面深入实施工业“两创”倍增计划,加快工业转型升级,力争到2012年,在完成工业“两创”倍增计划目标的基础上,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5%;规模以上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销售收入比例达到1.5%左右;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达到30%和35%。五大重点优势产业进一步提升优化,五大新兴产业做大做强。高新技术产业实力增加,装备制造业向机电一体化、大型成套化、整机化方向跨越发展,临港产业链更加完善,加工更加精细化、深度化。工业结构向高度化、信息化明显迈进。工业设计与创意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加速发展,对企业支撑和服务作用显著。现代产业集群初步建立,大型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强,众多中小企业协作配套性好,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协调发展。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管理水平大力提升,现代企业制度普遍建立,管理质量、企业素质和职工素质明显增强。企业抗风险能力和竞争能力显著增强。企业与员工关系融洽,和谐企业建设有重大突破。

    (四)基本原则

    ——坚持拓市场保增长与结构优化升级结合。既立足当前努力化解全球金融危机引发的困难和问题,实现拓市场、保增长,又着眼长远大力推进结构调整优化,解决长期存在的结构性、素质性矛盾,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坚持企业主体与强化政府服务结合。发挥企业主体作用,运用市场“倒逼”机制,强化行业管理和自律,通过政府服务大提速、规划引导和政策扶持,促进转型升级。

    ——坚持改革开放与提升管理能力结合。不断推进体制机制的改革,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增强企业的动力和活力,提升企业管理质量,增强内在发展能力。

    ——坚持自主创新与促进“两化”融合结合。强化自主创新对转型升级的支撑,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促进发展方式转变。

    ——坚持扩大投入与限制淘汰落后结合。既加大增量投入,增强发展后劲,又优化存量机构,推进技术进步,限制淘汰落后产能。

    二、加快工业结构优化升级

    (五)提升优化五大重点优势产业。石化、机电一体化的装备制造、电子电器、汽车零部件和高档纺织等五大重点优势产业是加快工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性产业。要着力实施技术改造,扩大投资,补充、延长产业链,促使产业高端化。石化产业要依托优越的港口资源,以化学工业区、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北仑区)和大榭开发区为主要载体,依托大企业、大项目进行扩能改造和提升,以炼油和乙烯为重点,延伸产业链,重点发展下游高附加值产品,打造炼油化工一体化产业链。机电一体化的装备制造业重点加强大型成套装备、整机和首台(套)设备的生产能力,以优势骨干企业为龙头,强化分工、协作配套,着重加强产品研发设计、生产流程的信息技术改造,提高模具开发能力和水平,促进电子技术、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和机械制造技术的集成开发能力建设,加快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自动化成套系统核心技术,提升装备制造业技术水平,努力建设全国最大的塑机、输变电设备、冲锻压设备、数控机床等整机和成套机械产品生产基地。电子电器产业要依托重点区块、龙头企业,加速推进一批重大项目建设进程,大力发展液晶光电、通信和计算机及网络产品、集成电路等产品。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在扩大吉利汽车和客车整车生产规模的同时,要重点发展节能环保型轿车和客车,加快发展发动机、自动变速箱、汽车电子等关键零部件,实施汽车零部件技术提升工程,把宁波打造成为我国重要的汽车整车及汽车零配件生产和出口基地。高档服装纺织产业重点以名牌产品为龙头,创新设计理念,提高设计能力,不断提升和延伸产业链,形成高档服装纺织产业链,培育国际化服装纺织集团。

    (六)做大做强五大新兴产业。新材料、新能源、新光源、软件及服务外包、医疗及保健设备等五大新兴产业是加快工业转型升级的新增长极。要以高技术产业化为重点,通过自主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加快产业规模扩张,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基地。新材料产业要以我市被国家发改委确定为首批建设的7个新材料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之一为契机,以中科院材料所、兵科院宁波分院、国家级企业工程(技术)中心为技术依托,重点加强磁性材料、高性能金属材料、化工材料、电子信息材料、新能源及节能环保材料、新型纺织材料等六大领域的研究开发和产业化。新能源产业重点是促进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空气能、生物质能、城镇生活垃圾发电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发展地热、风电新能源设备制造,尽快形成领军型企业,起到辐射和带动效应,争创国家级新能源产业基地。新光源产业重点以宁波高新区绿色能源与照明特色产业基地为中心,重点开发生产LED照明等新型节能照明产品,形成从外延片生产、芯片制造到器件封装、集成应用比较完整的产业链,加快产业集聚,加强与汽车、新材料、电子信息等制造业的战略协作。软件及服务外包产业重点突破软件、研发、设计、物流、石化、信息、金融等领域的服务外包业务,加大具有国际影响的大企业、大项目引进工作力度,拓展宁波软件及服务外包产业的国际空间,争创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医疗及保健设备主要以宁波医疗器械工业园为平台,突出高技术优势,鼓励已具有名牌效应的大型机电企业快速培育成为医疗及保健设备名牌企业。

    (七)加快建设新兴和特色优势产业基地,发展现代产业集群。实施“450”产业基地建设工程,至2012年,以创建国家级各类先进制造业产业基地为导向,以余慈产业区块、临港产业区块、都市产业区块、象山港产业区块等4个产业区块为重点区域,依托各类工业园区(含开发区、城市功能区等)及块状特色产业集聚区的产业基础,重点建设石化、大型成套设备、船舶、新材料、新能源、液晶光电、家电、高档纺织、模具、文具等50个国内甚至国际有一定地位、竞争力强的新兴、特色优势产业基地。以培育重点骨干企业为目标,实施大公司、大集团战略,鼓励基地内企业通过联合重组、兼并收购、境内外上市等方式,发展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以产业链为轴心,促进产业链横向拓展和纵向延伸,以大企业为龙头,集中、集聚和衍生一大批产业链上下游密切协作配套的中小企业,进一步提高基地产业的高端化和集中度,加快推进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变。完善产业集群的生产性服务体系,加快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为产业集群发展提供智力支持、技术支持、创意设计、检验检测、物流仓储、金融保险、信息咨询、资质认证、人才培训等配套服务。政府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并强化服务和政策扶持。努力降低交易成本,发挥资源及创新要素集聚等比较优势,提高产业集群的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八)培育创业创新示范企业。到2012年,培育自主创新能力强、产品竞争力强、市场占有率居全国同行前列、产品科技含量高、“专利-标准-品牌”优势明显、企业信息化水平高、管理质量好、可持续发展能力强、企业实力强的先进制造业示范企业和高端服务业示范企业共500家。

    三、加快促进工业发展方式转变

    (九)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深入实施自主专利战略,着力提高发明专利数量和比重。依托大企业、高科技企业建设一批国家级和省市级企业工程(技术)中心,加快推进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加速科技产业化。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技术创新为核心,开发出更多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提高产品质量,提升产品档次。积极引导企业树立品牌意识,力争在培育单打冠军上取得新突破,争创国际品牌。深入推进技术标准化战略,鼓励并支持企业参与国内外标准制(修)订工作,争取为主承担更多的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的制(修)订。到2012年,建成500家市级以上企业工程(技术)中心。新认定为市级的企业工程(技术)中心,给予40万元资助;新列入省级、国家级的企业工程(技术)中心,分别给予补足200万、600万元资助。对新认定的专业孵化器,一次性给予每家100万元的经费补助;对综合孵化器根据其前一年毕业企业情况给予不超过50万元的经费资助;对新列入省级、国家级孵化器,分别给予补足200万元和500万元的资金资助。国家认定的国家工程实验室和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享受国家级企业工程(技术)中心的同等待遇。

    (十)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以特色块状经济和产业基地为依托,以“5+5”产业为重点,加快推进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平台建设。大力推进信息化示范基地(园区)、企业和项目建设,加强信息技术在工业领域的推广应用,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实现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着力推进产品研发、设计信息化,促进工业产品的更新换代,提高附加值和竞争力;着力推进传统工业信息化,加快运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使部分传统产业逐步成为现代产业;着力推进企业生产、经营信息化,推进生产装备与过程的信息化和自动化,提高工艺水平和生产效率;着力推进企业管理信息化,促进企业资源优化和管理水平提升;着力推进产品流通信息化,扩大企业电子商务应用,实施中小企业电子商务推进工程,支持中小企业利用全省重点培育的电子商务公共平台开展内外贸业务。

    (十一)提高工业设计创意水平。要以市场为导向,产业为基础,抓紧研究编制我市工业设计产业发展总体规划,着力提高工业设计水平,大力培育工业设计创意文化,推进工业设计创意产业与制造业融合。鼓励和扶持企业建立自己的设计队伍和设计机构,加强对本土设计师的培养和提高;加强与国内外的科研院所等专业机构建立长期合作关系,重点引进国内外顶尖工业设计和创意机构与设计师及设计师团队。加快推进宁波和丰创意广场建设,实施工业设计“1121”工程(即到2015年,培育形成以和丰设计创意广场为核心、新芝8号、镇海创E慧谷等地为重点的“一核多点”产业集聚布局,引进和培育100家在行业内有影响力的工业设计创意企业,20名在行业内有影响力的工业设计师和创意大师,每年举行1次在行业内有影响力的大型主题活动)。通过举办宁波工业设计博览会和各类工业设计论坛、设计大赛等活动,打造工业设计交流和工业设计创意成果产业化的平台。

    (十二)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创新发展。鼓励大力引进和从现有工业企业中分离现代物流、交通运输、仓储配送、信息咨询、工业设计等生产性服务业。积极发展主要面向中小企业的科技咨询、管理咨询、商务服务、检测认证、设备租赁、会展服务、品牌策划、人才培训等生产性服务企业。以宁波研发园区、软件园、和丰创意广场及各类科技创业园和中央商务区等为重点,加快在中心城区培育发展一批高端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被分离的工业企业和设立的生产性服务业可享受相应的税收减免、财政补助等优惠政策。

    (十三)大力推进节能减排。重点加强石化、电力、钢铁、造纸、有色、印染、电镀等行业的节能减排,推进节能降耗“十大工程”建设,加大节能改造项目和节能示范项目的实施,推广应用节能新技术、新设备、新产品。深化工业循环经济试点和清洁生产审核,促进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和节能、降耗、减污、增效。开展节油、节电、节水、节材、节地和资源综合利用活动,深入实施工业污染防治工程。实施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制度与环境影响评估制度,严格禁止不符合国家和我市产业政策导向的高耗能、高污染项目建设。积极推进高耗能、高污染落后产能的退出机制,落实国家差别电价政策。积极开展“双主体”(政府与企业)、“双控”(区域能耗控制和企业能耗(对标)控制)的试点。建立健全节能减排目标评价、考核和奖惩制度,实行节能工作“问责制”和“一票否决制”。

    (十四)加强工业投资和技术改造。依托工业园区和产业基地,以“补链”、延伸产业链、做强做大产业链为主,加大重大优势工业项目投资力度,扩大增量投入,增强发展后劲。围绕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实施企业技术改造,大力推广应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设备。实施“千百亿工程”,千亿投资促倍增,百亿技改促转型,2009年起两年内,争取规模以上工业投资超过1000亿元,重点技改项目投资超过100亿元。重点发展培育一批先进装备制造业和新兴产业项目,改造提升一批重点优势行业项目,鼓励实施一批节能降耗和资源综合利用项目,扶持一批生产性现代服务业项目。

    (十五)限制和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淘汰落后产能是工业存量结构优化提升的一项重要措施。对能源消耗大、污染环境严重、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工艺技术、装备及产品等落后生产能力,对能在一定期限整改的,严格按有关规定和要求进行整改;对难以整改提升的,坚决予以限期淘汰。

    四、主要保障措施

    (十六)强化工业转型升级统筹规划。以“5+5”产业为基础,结合国家重点产业振兴规划,抓紧研究编制和实施重点产业调整振兴行动计划,并将各项计划目标任务分解落实到具体区域、产业基地、企业和项目,以指导各地开展重点产业转型升级工作。加强“5+5”产业和其他重点产业发展规划与土地利用、城乡、产业空间布局等规划的衔接。抓好服务于工业转型升级的重大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工作。 

    (十七)资源要素向产业基地倾斜。产业基地内企业实施的先进技术和工艺设备投资项目,优先列入市发改委、经委、科技局、信息产业局、外经贸局等相关部门的项目计划,新开工项目原则上要进产业基地。对产业基地的工作经费、“低产田改造”、“零土地技改”等,按照《宁波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新兴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基地建设的实施意见(试行)》(甬政发〔2008〕110号)给予资金补助。产业基地所在县(市)区、开发区(园区、城市功能区)在土地、资金等方面要向基地倾斜。市、县(市)区政府每年从财政预算中安排一定规模的基地发展专项资金。产业基地主管部门要加强对产业基地的指导、管理和服务,积极争创省级现代产业集群建设示范区。

    (十八)加强工业经济运行监测分析。以市工业“两创”监测分析信息服务平台为载体,进一步整合市级相关部门涉及工业方面的统计数据信息资源,建立“5+5”产业发展数据库,密切监测分析“5+5”产业、产业基地、“两创”示范企业、自主创新体系、节能降耗等进展情况和全市工业经济运行的总体情况和趋势,加强预警预测。 

    (十九)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市级财政每年安排工业转型升级专项资金,集中用于扶持“5+5”产业及其他重点产业发展、产业基地培育、优势产业技术改造贴息,支持科技技术创新化、产业链高端化、产业集群现代化。继续加大中小企业发展扶持资金投入,积极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扶持成长型、创新型中小企业发展。各县(市)区政府也要加大对工业转型升级的财政扶持力度。

    (二十)加大金融扶持力度。优先支持符合转型升级方向的企业在境内外上市、发行债券、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以及上市公司再融资。继续深化银企、银项对接合作,引导商业银行优先支持符合转型升级方向的企业和工业项目信贷需求。充分发挥创业投资发展资金作用,包括创业投资引导资金和创业投资企业风险补助资金,用于支持在我市境内从事创业投资的企业以及初创期科技型中小企业。探索建立大学生创业创新发展资金,稳步开展小额贷款公司、中小企业贷款专营机构等试点工作。

    (二十一)加强用地保障。严格按照“区别对待、有保有压”原则,优先保障符合国家产业导向且列入省市重点工程项目用地。鼓励企业在用地性质、土地使用权人和主体建筑“三不变”的前提下,引进和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鼓励企业建设多层标准厂房,提高单位用地面积的建筑容积率和土地利用率。鼓励企业开展“低产田”改造项目,经批准,对低效厂房进行改造,提高建筑容积率和土地利用率的,不再加收土地价款,并免收市政基础设施配套费,允许房产变更登记。

    (二十二)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创新,深入实施高技能人才培训工程。引进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来我市建设创新载体,吸引高层次人才以技术或人力资本入股等多种方式来甬发展。组织实施企业“名师带徒”和“优秀青工进修培训”计划,培养产业发展需要的中高级技工。大力推进“百千企业家素质提升工程”, 加快提升企业家和经营管理人员素质。加强人才公寓等配套设施的建设,切实解决各类企业人才的住房、医疗、子女入学等需求。

    (二十三)深化创新体制机制。发挥价格机制等市场机制基础性作用和政府引导监督作用,不断创新和完善促进企业自主创新发展、转型发展的体制机制。鼓励企业以专利、商标等知识产权出资和参与分配,探索推行期权期股,支持企业相互参股、上市融资、开展资本经营,构建现代企业产权制度。引导优势骨干企业加快收购、重组、兼并步伐,做强做大企业,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到境外建立生产基地、设立研发机构、拓展营销网络、加快培育宁波自己的跨国公司和国际品牌。引导企业加强管理创新,建立完善的现代公司治理结构,培育一批管理创新示范企业。

    (二十四)深入开展服务企业促发展活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以服务效能大提速为抓手,积极开展服务企业促发展活动,及时帮助企业解决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建立健全领导干部和部门联系企业制度,加强政策服务、矛盾协调和调研指导,帮助企业度过难关。认真落实中央、省有关税费改革和减免等各项政策,引导企业充分用足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认真开展以落实兑现各级政府优惠与扶持政策、切实减轻企业负担和提高行政效率为主要内容的“政府服务大提速”活动。建立服务企业长效机制,依托宁波市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咨询平台(87188718服务平台),深化服务功能,拓展服务内容。

    (二十五)加强督查考核。各县(市)区、市级各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落实责任,加强协调,密切配合,形成推动工业转型升级合力。从2009年起,市政府根据市工业转型升级和“两创”倍增计划的总体目标,将年度工作计划和有关目标任务分解到各地及市级相关部门;每年对各县(市)区工业转型升级进展情况进行评估,对各县(市)区政府和市级有关部门推进工业转型升级的重点工作任务及其成效适时开展督查和综合考评,评估结果和督查情况适时向全市通报。

    (二十六)加强组织领导。为加强对工业转型升级工作的组织领导,市政府决定以市实施工业“两创”倍增计划领导小组为基础,增设市工业转型升级领导小组,统筹指导推进全市工业转型升级和实施“两创”倍增计划,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经委。各地也要建立健全相应的组织协调机制。

 

                               二○○九年五月十四日

 

  • 所含政策
  • 所含服务
  • 所含知识
  • 所含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