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企服要闻

关于印发宁波市对外经贸2010年工作总结和2011年工作思路的通知
信息来源:宁波市外经贸局 发布于 2013/1/21 0:00:00 点击量: 1134


    现将《宁波市对外经贸2010年工作总结和2011年工作思路》印发给你们。望各单位进一步统一思路认识,以科学发展观为主题,深入贯彻落实市委“三思三创”活动总体要求,加快转变对外经贸发展方式,破难促调,创新开局,全面完成今年外经贸各项指标任务,有力推动全市对外经贸事业又好又快发展,为全面实施“六个加快”、促进全市经济社会稳定较快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二○一一年三月二十三日


宁波市对外经贸2010年工作总结和2011年工作思路

  
    一、2010年和“十一五”宁波市对外经贸发展情况

  2010年,在宁波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各地、各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宁波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抓住国际经济逐步回暖的有利时机,不断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成果,加快转变外经贸发展方式,进一步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全面完成了当年和“十一五”确定的开放型经济目标任务,为“十二五”宁波市开放型经济新一轮发展奠定了更为扎实的基础。

  2010年,宁波市进出口、出口和进口分别为829.04亿美元、519.67亿美元和309.37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6.3%、34.5%和39.6%。合同利用外资40.46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23.23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8.2%和5.3%。新批境外中方投资5.2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1.7%;境外承包工程劳务合作营业额1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3.2%。服务外包业务总额为65.4亿元,比上年增长40.6%;离岸服务外包业务额为2.7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66.4%。

  “十一五”期间,宁波市进出口、出口、进口累计分别达3103亿美元、2040亿美元和1063亿美元,年均分别增长19.9%、18.5%和22.4%,均明显高于全市GDP同期增幅。累计合同利用外资205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20亿美元,约比“十五”时期增长44 %,外资项目质量普遍好于“十五”时期水平。年度境外承包劳务合作营业额首次突破10亿美元;累计境外投资企业(机构)702家,是“十一五”前历年总数的1.3倍,居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首位;累计境外总投资17.7亿美元,其中中方投资14.4亿美元,是“十一五”前历年总数的10倍。此外,宁波市在内外对接开放型经济体系建设、开发区转型升级、服务外包产业发展、涉外服务业机构引进等方面也取得了积极进展。

  二、2010年宁波市对外经贸主要工作

  2010年,宁波市对外经贸主要做了以下六方面工作:

  (一)重氛围,优服务,营造开放型经济发展良好环境。坚持把营造良好发展氛围作为促进全市开放型经济发展的重要工作来抓,不断创新外经贸公共服务。年初及时召开了全市开放型经济工作会议,市政府主要领导到会作重要讲话,进一步统一思想,全面部署开放型经济重点任务,为全市开放型经济发展打下了良好的思想和工作基础。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高度重视开放型经济工作,主要领导多次参加重要经贸交流活动,并指导各地、各有关部门抓好开放型经济工作。市外经贸局多次组织调研小组赴各地了解落实全市开放型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情况,检查各地开放型经济目标完成进度,协调解决开放型经济发展难题。及时出台了《2010年宁波市促进开放型经济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并抓好政策兑现工作。抓好外经贸公共服务平台升级工作,优化信息、政策、融资、法律、培训等服务,如外经贸企业网上融资平台共促成融资11.5亿元。加强部门工作联动,海关、检验检疫、财税、国税、国资、人行、银监、保监等部门进一步简化行政审批程序,在国内率先推进外经贸业务全面便利化。

  (二)重转型,促增长,推动对外贸易不断发展。坚持把优化外贸结构、促进发展方式转变作为全年外贸工作的重点任务,不断夯实外贸发展基础。建立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工作机制,成立市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领导小组,出台《关于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促进外贸协调可持续增长的若干意见》,指导各地和企业加快外贸发展方式转变步伐。完善五级出口品牌体系建设,新增市级出口名牌50个、省级出口名牌29个。出台《关于开展宁波市出口基地认定工作的通知》,启动市级出口基地培育工作。不断壮大外贸主体队伍,全年进出口实绩企业首超1万家,达10953家,比上年净增1157家;进出口实绩超亿美元企业突破百家,达114家;进口实绩企业4570家,比上年净增479家。推进外贸企业创新提升工作,认定26家外贸企业技术研发、检测认证公共服务平台。深入推进进口启蒙行动,全年培训进口业务人员3077人次。组织广大外贸企业参加广交会、华交会、消博会、中国品牌欧洲展、新加坡宁波展等重要展会,帮助企业大力开拓国际市场。推进外贸大平台建设,支持梅山保税港区封关运作,启动宁波保税区和国展中心国际贸易示范区建设,积极培育家居饰品和红酒展示交易区。做好国际贸易摩擦预警应对工作,在10个行业协会设立了预警示范点。探索扩大文化出口,建立了文贸合作机制,加大我市文化产品出口促进工作力度。努力缓解外贸企业“用工难”,市劳动和社会保障等部门多举措帮助企业解决用工难题,妥善调处劳资关系,为企业营造有利的用工环境。

  (三)重招商,提质量,促使外资成果不断扩大。坚持在稳定利用外资规模的同时,不断提高外资项目质量。加大利用外资政策扶持力度,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提高我市利用外资工作水平的若干意见》等政策文件。积极实施“招香港商,引全球资”活动,吸引近150批次港商来我市考察投资,全年合同利用港资和实际利用港资分别达到30.67亿美元和13.59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7%和24.7%。精心组织浙洽会、欧洲·宁波周、东北亚·宁波周等境内外重大招商活动。积极实施敲门招商,吸引了一批世界500强企业来甬投资发展。有效开展产业链招商,促使化工、新光源产业链逐步形成。推进现代服务业、农业利用外资,在创投基金、影院合作和现代农业等项目引进方面取得突破,全年第三产业合同利用外资和实际利用外资分别比上年增长59.9%和14.1%,占全市比重分别比上年提高9.1和2.3个百分点。加强市县联动招商,在多个国家和地区举办市县联动招商活动。开展全市外商投资企业服务月活动,东部新城指挥部和市交通、卫生、国土、环保、规划等部门加强主动服务和破解难题工作。重视抓好外商投诉案件处理工作,不断优化我市投资环境。

  (四)重投资,拓工程,加快“走出去”工作进程。坚持在稳定境外承包工程劳务合作业务的同时,引导更多企业赴境外投资创业,进一步拓展我市企业发展空间。加强“走出去”组织发动工作,召开宁波企业海外投资创业经验交流会。组织多国投资促进机构来甬推介招商,为甬企海外投资创业提供机会。建立市、县、企业“三位一体”的外经项目联系促进机制,鼓励企业获取境外工程、援外物资和成套设备输出等业务经营资格,不断扩大外经合作队伍。加强外经与财政、银行、保险等部门合作,推出全市成套设备输出融资专项保函新业务,试行“买方信贷”融资业务,尽力帮助解决企业境外融资难题。支持外商来甬设立机构,拟定了《宁波市关于促进外国企业驻甬机构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全年引进境外企业驻甬机构72家。鼓励企业开展援外业务,完成国家援外培训项目3个。启动对外劳务合作平台建设,加强外经业务规范管理,及时调处境外劳务纠纷等事件。

  (五)重项目,打基础,推动服务外包产业快速发展。坚持把招引服务外包企业和项目作为推动服务外包业务发展的重点工作,不断夯实服务外包业务发展基础。积极开展全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申报工作并取得阶段性成果。赴日本、香港、上海等地举办服务外包招商活动,吸引东软普天、日本乐科科、金蝶软件等优质项目落户我市。重视服务外包载体建设,新增江东服务外包示范园区为市级服务外包示范园区。积极发展离岸服务外包业务,离岸外包业务占全市服务外包的比重比上年提高6.4个百分点。加强服务外包人才培养工作,市教育等部门推进服务外包人才载体建设,认定市级服务外包培训基地6个,开办宁波服务外包学院,全年培训服务外包人员3103人次。推进服务外包企业国际认证工作,举办全市服务外包企业国际认证培训班,6家企业通过了国际认证。

  (六)重整合,抓升级,力促开发园区转型升级。坚持把整合提升作为贯穿开发区新一轮发展的主线,着力推动各级开发区有序升级发展。促成宁波镇海化工区升格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指导慈东工业区、江北高新区、宁海工业园(三门湾区域)申报省级开发区,均已取得突破性进展。指导余姚经济开发区做好提升试点工作,推动镇海、奉化、宁海、象山等经济开发区和宁波化工区等进入全省第二批整合提升试点单位。指导各级、各类开发区引进总部经济、金融机构、城市功能区,提高开发区产业发展水平。推广北欧工业园、大榭化工园、欧洲工业园、远东工业城等产业区成功经验,宁波光电园二期、宁海汽配园等10余个“园中园”初具规模。

  与此同时,宁波市开放型经济工作还存在不少薄弱之处。如发展开放型经济的共识有待进一步提高,外经贸业务结构不尽合理,外经贸企业抗风险能力还不够强,利用外资竞争优势还不明显,“走出去”服务体系亟待完善,开发区转型升级面临挑战,离岸服务外包发展后劲不足,外经贸业务拓展与节能减排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开放型经济人才依然紧缺等。这都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努力改进。

  三、2011年宁波市对外经贸发展面临形势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实施的开局之年,是宁波市“六个加快”战略的启动之年,也是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之年。世界经济有望继续恢复增长,但发展进程艰难曲折,经济发展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十分明显。我国经济仍将保持平稳较快发展态势,但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和新问题叠加加大了国家保发展、调结构、稳物价宏观调控的难度。总体看,我市开放型经济发展虽具有不少有利条件,但仍面临极其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将对我市开放型经济发展产生深刻影响,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

  1、对外贸易将稳定发展,但面临压力明显增多。世界经济仍处于复苏之中,有利于宁波市扩大出口,内外对接营销体系建设有利于增强我市企业直接开拓市场的能力,市场倒逼机制促使企业加强创新、创牌工作,有利于增强出口竞争力。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试点扩大,有助于宁波市企业规避外贸经营风险。中央作出扩大进口决策有利于改善进口贸易环境,“进口启蒙行动”深入推进,发达国家加大出口促进力度、人民币升值等也为宁波市扩大进口创造了有利条件。但由于国际市场复苏后劲不足,导致国际贸易竞争与摩擦加剧,宁波市出口产品以劳动密集型为主,出口市场以发达国家(地区)为主,易受国际贸易竞争和摩擦的冲击。人民币升值压力加大,原材料价格和劳动力成本有可能继续上行,节能环保成本压力陡增和融资难度成本增加等因素,将进一步增加我市外贸企业生产经营压力,影响全市外贸稳定发展。

  2.利用外资有望继续增长,但竞争优势不够明显。世界经济复苏将带动跨国公司对外投资进程。我国加速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鼓励发展现代农业,有利于宁波市进一步拓展引资领域,推动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扩大利用外资,从而优化利用外资结构,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宁波市利用外资载体建设取得实效、推出的一系列外资政策和服务举措、民资和外资的创新融合等都有助于宁波市扩大利用外资成果。但世界各国和国内各地纷纷加大引资力度,国际间、区域间引资竞争将更趋激烈。日本地震促使该国资金全球回流,对我市扩大引进日资造成影响。此外,宁波市扩大引入外资的共识有待进一步形成,工作合力有待进一步增强,管理体制、组织机构、激励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用地、用工、原材料等商务成本持续上升和高端涉外人才的缺乏及节能减排压力增大等,都制约了我市外资引入竞争力的提升。

  3.“走出去”步伐将进一步加快,但增促服务体系亟待加快成型。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指出要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创造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这势必引起各级、各部门对“走出去”工作的进一步重视,也有利于进一步优化“走出去”服务环境。人民币升值导致境外资产价格相对缩水,企业“走出去”成本降低,有利于促进境外投资、并购和境外营销网络建设。内外部发展环境形成倒逼机制,将促使更多宁波企业主动赴海外投资创业。各国为应对危机、启动经济,纷纷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资,有利于为宁波市企业提供更多的境外工程承包机会。但国际金融危机也在深度影响国际工程承包市场,境外政府和企业支付能力不足已导致部分国际承包工程推迟或者取消。境外部分国家政局不稳对企业“走出去”影响日趋明显。国内及我市还没建立起相对完备的“走出去”增促机制和服务体系,大项目审批、融资、风险控制等因素仍然制约了我市企业的“走出去”步伐。 

  4.开发区建设将提速发展,但转型提升面临诸多挑战。开发区建设重要性进一步凸显,发展空间进一步拓展,项目承载能力进一步增强,载体建设取得新成效,国家级开发区和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功能得到深化,宁波石化经济技术开发区成立,杭州湾新区、梅山保税港区等进入加速发展期,省级开发区整合提升和园中园建设初见成效,使我市有望迎来新一轮开发建设高潮。但是,开发区项目同质化、管理粗放型,建设项目土地指标不足现象依然存在,科学发展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空间拓展、资源整合、集约经营等任务紧迫,园区特色还不够明显。

  5.服务外包将继续快速发展,但迫切需要解决制约瓶颈。国际软件与信息服务业向新兴国家转移步伐加快,给宁波市相关企业提供了重要的发展机遇。宁波智慧城市建设及企业信息化服务需求增加,将有力促进我市服务外包产业较快发展。但服务外包竞争将进一步加剧,全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的先发优势将更加明显,宁波市在服务外包扶持政策、产业基础、高端人才、企业规模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距,这都将制约我市服务外包产业发展。

  总体判断,2011年宁波市开放型经济仍将保持稳定发展态势,部分领域有望实现量质齐升,但发展进程将面临较多不稳定、不确定因素的考验和转型升级的压力。

  四、2011年宁波市对外经贸工作思路

  (一)总体要求

  以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针,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开放型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六个加快”为动力,认真贯彻落实“三思三创”活动总体要求,进一步坚持“开放强市”战略,主动应对国际形势新变化,积极适应国内、市内发展新要求,继续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力促利用外资量质齐上,对外贸易进出并重,外经合作步伐加快,服务外包快速发展,开发区建设再创优势,外经贸公共服务创新创优,努力实现我市对外经济贸易全面升级,为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作出新贡献。

  (二)发展目标

  全市合同利用外资45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26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1%和12%;进出口总额930亿美元,其中出口577亿美元,进口353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2%、11%和14%;境外中方投资额6亿美元,境外工程承包劳务合作营业额11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5%和10%;离岸服务外包合同额3.5亿美元,离岸服务外包执行额2.5亿美元,均比上年增长30%。

  (三)重点任务

  根据上述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2011年我市对外经贸将重点做好以下六个方面工作:

  1.加大推进力度,努力实现利用外资量质齐上

  2011年,宁波市外资工作要固本强基,拓宽领域,强化招商,优化环境,开创利用外资工作新局面。

  (1)进一步创新外资引进增促机制。健全外资工作组织体系。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对外资工作的领导,坚持“一把手”亲自抓外资工作的优良传统,发挥纵横联动引外资的有效作用,不断扩大宁波市外资工作成果。营造利用外资良好氛围。借助各类媒体,运用多种方法,引导全市各级、各有关方面和企业进一步增强利用外资促转型、促发展的意识,不断形成利用外资重要性、必要性、艰巨性的共识,进一步发挥合力推动外资工作的积极作用。创新外资工作考评机制。继续实施外资工作目标责任制,适当增加利用外资考核基数,完善外资工作考评办法,对各地引资进度进行定期检查、通报和督促。对完成外资目标的单位实行奖励,可按工作实绩奖励到人。完善利用外资工作措施。深入贯彻落实市政府《关于进一步提高我市利用外资水平的若干意见》精神,及时制定部门分工方案,为我市外资工作提供更多的政策指导和服务措施。

  (2)进一步把握利用外资工作导向。扩大招商综合效应。充分发挥利用外资在推动我市产业升级、技术创新、经济转型、城市建设、社会发展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更好地把引资、引智、引企、引商、引展结合起来,不断扩大招商成果。拓宽招商引资领域。加大对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项目的引资力度,抓紧编制我市利用外资重点发展产业指导目录,明确我市重点引资产业和项目。重点引进石化、能源、装备制造、汽车及零部件、电子电器、纺织服装等传统工业高端项目和节能环保、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新光源等战略性产业项目;大力引进城市综合体、基础设施、现代物流、服务外包、金融保险、医疗、教育、体育、卫生、旅游等现代服务业项目,大力引进养殖、种植、农产品深加工、观光休闲等现代农业项目,不断扩大现代农业项目招商成果;加大先进技术、管理经验、知名品牌、高端人才等重要资源的引进力度。突出重点引资区域。充分利用CEPA、ECFA和中国—东盟自贸区协定实施的有利时机,继续加大甬港、甬台、甬新等投资合作力度,并拓展欧盟、美国、日本等重点引资市场。在先进制造业方面,重点加强对欧盟、日本、美国及台湾等地的招商;在现代服务业方面,重点促进对香港、日本、新加坡等地的招商;在现代农业方面,重点推动对台湾、日本、泰国、新加坡、以色列等地的招商。招引优势外资项目。加强对世界500强、行业龙头企业、知名跨国公司等投资信息搜集工作,从中选择一批企业作为重点引资目标,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招商工作。鼓励国际大公司来甬设立地区和功能总部,促进我市经济转型升级。加大生产型、商务型、功能型、综合型外经贸服务机构引进力度。

  (3)进一步提高招商引资工作水平。做好招商引资基础性工作。健全各级招商网络,充实各级招商力量,打造一支懂外语、懂专业、懂法律和善公关的专业招商队伍。完善外资“六库一系统”,着重做好闲置厂房(土地)信息库和外商投资意向库建设,提高招商资料编制和推介水平,加快招商信息内外传递,实现招商资源共享互用。办好招商引资活动。深入推进“招香港商、引全球资”活动,办好在香港举办的甬港经济合作论坛和宁波城市建设项目合作推介会。加大对台引资力度,组织赴台招商推介活动。以德国、瑞士、日本等国家为重点,办好境内外宁波周活动。积极发挥浙洽会的重要作用,不断提高招商引资工作成效。对因参加境外招商活动的人员在出入境方面要给予重点保证。重视招商联动工作。加强市县联动招商,全年在境内外举办市县两级合办招商活动10场。加强部门联动招商,动员更多的市县两级政府部门推出合作项目,参与境内外引资活动,搞好招商全程服务。加强“以民引外”、“以外引外”、“以商引商”等工作,让更多的境内外企业、中外客商、相关机构等积极参与招商引资。加强我市驻外招商网络建设,评估现有招商代理绩效,更好地发挥中介和代理招商作用。创新招商引资方式。积极探索循环招商、网络招商、楼宇招商、展会招商等新途径,增强招商方式灵活性和有效性。继续拓展产业招商、外资参股、外资并购、资产重组、境外上市、外资创投等引资领域,支持外资以多种方式参与我市企业改组改造和兼并重组,进一步拓宽我市利用外资渠道。

  (4)进一步优化外商投资环境。破解外资项目发展难题。健全宁波市外资项目协调工作机制,加强在谈、在批、在建外资大项目协调推进工作,努力解决外商投资企业用地、用汇、用电、用工、环评等困难和问题。继续促进外资大项目落地和资金到位,支持台塑、奇美等大企业增资扩产。落实外资工作便利措施。以贯彻落实《宁波市外资工作便利化规程》为契机,抓好外资工作行政行为规范、行政程序公开、行政服务优化、行政审批简化、行政效率提高等事项,对事关全市发展的重大项目给予特事特办、重点支持。推行外商投资企业服务常态化。全面落实外商投资软环境建设责任制,创新全市外商投资服务月活动内容和方式,推出更多的服务产品,编发《外商在甬生活指南》,着力为外商投资企业排忧解难。正确处理外商投资企业定期服务和常态服务的关系,增强服务工作系统性、针对性和有效性。改进外商投资企业联合年检工作,加大全市外商投诉协调力度,健全投诉工作制度和考核机制,提高投诉案件办结率,继续保持投诉零积案,切实维护外商投资企业合法权益。

  
2.加快转型步伐,不断增强对外贸易核心竞争力

  2011年,宁波市外贸工作要优化结构,拓展市场,扩大进口,提升效益,加快国际贸易中心城市建设步伐。

  (1)着力推动市场开拓从浅度促销向深度营销转变。加快国际市场多元化进程。深度研究国际市场,及时掌握国际贸易发展趋势、市场特性、行情变化等情况,有针对性地指导我市外贸企业深耕传统市场,拓展新兴市场,扩大宁波市产品国际市场覆盖面。大力推进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工作,继续总结推介我市企业拓市场、解难题的有效招数,普及《宁波外贸企业开拓市场1000个这么办》等知识,提高宁波市外贸促销水平。完善内外营销体系建设。引导广大外贸企业在国内外建立直销窗口,进入自主批发和零售渠道,变“对外报价”为“对内报价”,增强宁波出口产品定价话语权,提高外贸营销获利水平。打造进出口营销平台。继续推进宁波国展中心建设,大力发展临时展,努力办好常年展,积极培育网络展,更好地发挥展会资源集聚效应。积极发展智慧外贸,推进各类国际电子商务平台建设。提高外贸参展办展水平。完善境外、国内和市区三级外贸展销体系,优化境内外展会参展扶持结构,提升新加坡宁波品牌产品展和西非中国产品展办展水平,鼓励我市企业在参加国际品牌展会的同时积极参加各类新兴市场、特色产品展会。积极组织更多的企业参加广交会、华交会等国内展会,培育我市在广州等地举办的进出口展会。进一步办好消博会、服博会、礼品展、电博会等市内重点展会。

  (2)着力推动出口产品从“宁波制造”向“宁波智造”转变。加快出口产品转型升级步伐。深入实施“科技兴贸”和“品牌强贸”战略,增强外贸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扩大自主研发、自主创牌、自主营销和低耗、低碳、低污染等“三自三低”产品出口,不断优化宁波出口产品结构。推动外贸产品研发创新体系建设。支持外贸企业引进和培育研发机构,开展灵活多样的研发合作,打造研发创新平台,参与国际、国家标准制定,提高产品外销竞争力。继续推进北仑区科技兴贸出口创新基地建设,支持和丰创意园区打造外贸研发设计服务平台,提高宁波市外贸研发设计服务能力。加强自主品牌培育工作。完善国际、国家、省、市、县五级出口品牌创建体系,继续开展浙江省和宁波市出口品牌评选工作,鼓励更多的企业通过注册、并购、租赁、合作、培育等多种方式,掌握出口品牌资源,提高我市品牌产品出口比重。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工作。进一步引导广大中小企业开展产品和管理认证工作,注册境内外商标。积极参与全国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专项行动,净化我市外贸研发创牌环境。培育重点产品出口基地。积极争创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出口示范基地,培育市级重点特色出口基地。扶持一批出口基地公共服务平台。完善外贸壁垒破解机制。完善市出口补贴应对工作机制,加强“两反两保”信息搜集、预警工作,强化企业应对贸易摩擦的主体意识,加大对大案要案的应诉指导、法律援助和工作协调。发挥政府、行业协会和企业联手破壁作用,健全市级对外贸易预警示范点,积极应对国际贸易摩擦,维护我市涉案企业合法权益。借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十周年纪念活动之际,做好相关业务培训工作,提高各地、各有关部门和企业运用国际规则的能力。

  (3)着力推动外贸企业从“千军万马”向“精兵强将”转变。发展总部型外贸企业。鼓励外贸企业做大做强,引导宁波市企业加快构筑内外对接的研发、生产、营销、融资、人才体系,形成核心业务环节留在宁波、要素资源配置面向全球的发展新模式。培育特色外贸企业。引导广大中小外贸企业走专、精、强、特、活的发展道路,形成各具优势、特色明显、竞争力强的发展新格局。继续开展招商引贸工作。鼓励引进境内外企业营销总部、采购总部、订单中心、结算中心和物流中心,开展进出口业务,增添宁波外贸发展“新鲜血液”。提高外贸企业管理水平。引导广大外贸企业遵循国际通行规则和国内法律法规,重视企业管理,提高人员素质,规范经营行为,维护良好信誉,争创海关、检验检疫、金融、国税等高信誉级企业。探索外贸企业年检工作,进一步掌握企业实情,提高外贸企业服务水平。

  (4)着力推动一般贸易向多类贸易转变。扩大进口贸易规模。重视发挥进口对宁波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加大进口贸易政策扶持和工作推进力度,进一步扩大进口贸易,优化进口结构,逐步实现进出口协调平衡发展。继续实施“进口启蒙行动”,抓紧谋划“进口升级行动”,推广一批先进经验,培育一批进口重点企业,扩大一批进口重点产品,打造一批进口专业市场,不断提高宁波市进口工作水平。充分发挥宁波保税区、梅山保税港区等功能优势,鼓励进口重要能源、原材料、先进技术、关键设备和中高档消费品。加大化工、煤炭、金属、塑料、裘皮、红酒、水果等进口专业市场培育力度,努力成为大宗进口商品定价中心、交易中心和结算中心,拓展宁波进口商品内销渠道。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推动加工贸易产业链向上游研发设计、中游集约发展、下游营销服务延伸,支持发展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低碳型加工贸易产业,支持加工贸易企业培育自主品牌,促进加工贸易集聚发展,严格控制低档次加工贸易发展。推动保税贸易和转口贸易发展。充分发挥宁波保税区、梅山保税港区、宁波保税物流区、宁波空港保税物流中心等各类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政策优势,鼓励企业开展保税项下贸易和转口贸易,支持新型国际贸易业态发展。加快国际服务贸易发展。健全国际服务贸易增促机制,加强研究、统计、培训、指导等基础性工作,进一步拓展业务领域,不断提高我市国际服务贸易发展水平。重视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逐步扩大我市文化国际影响力。

  3.加强组织发动,进一步加快企业“走出去”步伐

  2011年,宁波市外经工作要健全机制,拓展领域,优化服务,改善管理,争取更多企业赴境外投资创业。

  (1)不断夯实“千军万马走出去”工作基础。加强“走出去”工作组织发动。引导广大企业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把赴境外投资创业作为构筑内外对接的开放型经济发展体系、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环节,进一步解放思想,主动出击,探索新路,力求工作突破。健全“走出去”工作服务体系。完善基层外经工作组织,加强外经与各项涉外业务的联动,发挥各地、各有关部门、行业协会和广大企业合力推动“走出去”的重要作用,形成纵横配套的外经工作服务体系。建立外经大项目协调服务机制,及时帮助有关企业解决境外大项目推进中遇到的难题。做好“走出去”基础性工作。重视“走出去”工作前瞻性和实务性研究,及时总结推广先进经验,搭建外经业务信息交流平台,加大境外投资创业推介力度,完善“走出去”工作统计,加强境外投资人才培训。

  (2)不断拓展企业境外投资创业领域。发展本土型跨国公司。鼓励优势企业适度向外转移一般性加工、制造项目,利用并购、参股等形式获取境外营销网络、研发机构、生产技术、成熟品牌等适用资源,提升企业跨国经营能力,发展成为内外对接的本土型跨国公司。推进境外营销网络建设。总结推广“海天模式”,引导广大外经贸企业加快境外市场营销布点,整合境外营销资源,建立自主性国际营销网络和售后服务体系。鼓励发展由我市企业主办的境外营销公共服务平台,着力办好贝宁、巴西等贸易中心,支持建设阿联酋中国品牌商品城,增加宁波产品国际市场直销比重。办好境外工业合作园区。以中策尼日利亚工业园区为重点,努力探索中国境外经贸合作区“园中园”建设路子,推动更多的企业入驻园区投资办厂,尽快形成境外投资集聚效应。鼓励开发境外资源。推动我市企业在刚果、菲律宾、加蓬、安哥拉、阿根廷等国开采矿产资源,在巴布亚新几内亚、利比里亚、克罗地亚等国开发木材资源,在印度尼西亚、缅甸等国开展渔业合作,建立一批境外资源开发基地。重视发挥外国企业驻甬代表机构的作用,做好相关业务促进工作。

  (3)不断增强境外承包工程劳务合作能力。扩大境外工程承包队伍。推动有资质的企业获取对外承包工程经营资格,支持有对外承包工程经营资格的企业获取对外援助成套项目施工任务实施企业资格,鼓励机电企业获取非工程建设类对外承包工程经营资格,招引市外重点外经企业来甬落户,不断壮大我市境外工程承包队伍。深挖境外工程承包市场潜力。鼓励相关企业多渠道、多领域开拓国际承包工程市场,以点带面拓展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业务。既要巩固和扩大发展中国家工程承包市场,也要探索欧美等发达国家工程承包市场进入途径;既要推动企业自揽国际工程承包业务,也要鼓励企业与国内外知名工程承包商加强业务合作;既要发挥境外建筑工程承包优势,也要承揽附加值高、影响力大的电力、交通、电信、港口等承包项目,增强工程带动技术、成套设备、大型装备出口的能力。引导企业采用国际通行的特许经营模式和中国工程技术标准承包境外工程。重视对外援助工作。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获取援外经营资格,指导获权企业积极参与援外项目竞投标,争取承接更多的国家援外工程、物资和培训等项目。

  (4)不断提高境外合作管理水平。加强外经业务规范管理。贯彻落实国务院《对外承包工程管理条例》,积极开展清理整顿外派劳务市场专项行动,维护我市境外投资合作和外派劳务管理秩序。推进对外劳务合作服务平台建设。建立境外项目安全协调和应急机制。完善宁波市境外投资合作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明确职责,落实分工,确保及时、有效、稳妥处置境外突发事件。提高境外从业人员素质。加强对各类外派人员业务技能培训和安全、法律意识教育,提高境外从业人员综合素质,促进我市“走出去”工作健康发展。

  4.加紧工作到位,力促服务外包产业快速发展

  2011年,宁波市服务外包工作要加大推动,扩大招商,营造优势,提高水平,争创全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

  (1)继续加大工作推动力度。坚定服务外包发展信念。加大舆论宣传力度,把服务外包工作作为大力发展临港型现代服务业、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坚定不移推进服务外包产业发展,坚韧不拔克服服务外包发展难题,坚持不懈争创全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努力形成服务外包工作政府推动、社会关注、企业参与的良好氛围。健全服务外包工作组织体系。调整我市服务外包产业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健全服务外包工作体系,加强部门协同推进,确保服务外包各项工作有效推进。强化服务外包工作基础。重视工作研究,推广成功经验,普及业务知识,规范业绩统计,完善考评办法,提高政策绩效,进一步夯实宁波市服务外包工作基础。争创全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关注国家对服务外包示范城市考评和认定工作动向,密切跟踪申报工作进程,加强与上级有关方面的工作联系,争取我市早日成为全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

  (2)继续扩大外包项目引进。把握服务外包产业导向。根据宁波市服务外包中长期发展规划,结合当前宁波市经济转型工作要求,重点拓展软件研发、动漫创意、物流及供应链管理、工业设计、行业解决方案、金融后台服务、人力资源管理等外包产业,大力发展离岸服务外包业务。强化服务外包招商基础。引导各地理清服务外包招商工作思路,研究有效招商办法,推出服务外包重点招商资源信息库,编制招商工作指南,有针对性地选定重点招商目标市场和企业,做好服务外包项目引进的各项基础性工作。加大服务外包招商力度。加强与国内外相关行业协会、国际知名投资中介咨询机构、国内外重要发包企业的联系与合作,通过举办产业洽谈活动、参加行业交易会、走访重点机构和企业、开展网上招商对接等方式,千方百计捕捉招商信息,争取更多、更好的外包项目落户我市。

  (3)继续发挥产业集聚效应。加强外包载体建设。鼓励各地按“因地制宜、各具特色、错位发展、差异竞争”的思路,培育服务外包产业园区及集聚楼宇。积极发挥省、市级服务外包示范园区的“旗舰”作用,进一步扩大服务外包业务规模,提高产业发展水平。同时,鼓励更多条件成熟的产业集聚区申报市、省级服务外包示范园区。培育外包重点企业。做好在谈、在批、在建重大服务外包项目跟踪服务工作,促进IBM物流、浙大网新、迪斯尼动漫、万国数据等重大项目早出成果,争取更多的大项目来甬落户。提高外包企业发展水平。引导广大外包企业多揽业务,加强管理,争取做强做大,尤其要指导企业重视国际认证工作,获得承接离岸外包业务资格,不断提升竞争能力。

  (4)继续完善人才支撑体系。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加大服务外包人才培养、引进和储备力度。依托我市12家服务外包人才培训基地,开展多层次、多类型、多方式的服务外包专业培训,加快培养紧缺型人才。利用现有公共实训基地,建立校企结合的服务外包人才综合培训和实验基地,大力培养实用型人才。积极引进国外高端人才和中高级管理人员,积极鼓励留学人员回国创业。壮大培训机构力量。加强全市各级服务外包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鼓励更多的培训机构申报市、省级培训基地,扩大服务外包人才培训机构队伍。创新人才培训模式。充分发挥我市服务外包人才培训政策的引导作用,探索新的支持措施,鼓励开展多种培训模式。支持服务外包中外合作办学,鼓励外包龙头企业与培训机构进行委托式订单实训,有效提高服务外包人才培训水平。

  5.加速整合提升,精心打造对外开放重要平台

  2011年,宁波市开发园区建设要完善规划,优化布局,整合提升,打造平台,营造开放开发区域发展新优势。

  (1)加快新一轮开发园区布局调整。科学规划空间布局。根据构筑大平台、集聚大产业、引进大项目和培育大企业的工作要求,按照“产业集聚、环境集优、功能集合、错位发展”的思路,依托杭州湾新区、梅山保税港区、余姚滨海新城、北仑港、象山港、三门湾等重点开放区域,努力实现开发园区空间、平台、产业和城市的有机结合。加快重点产业集聚区开发建设。根据省政府发展海洋经济和建设重点产业集聚区的要求,加大杭州湾新区和梅山保税港区规划设计和开发建设力度,使之成为宁波乃至全省对外开放的大平台。指导相关重点园区编制“十二五”发展规划。深化甬港合作区调研论证。根据国家产业调整规划和宁波产业发展方向,结合我市南部区域产业发展情况,借助香港产业优势和城市管理经验,做好建设甬港合作区的调研论证工作,促进宁波南部新城建设。

  (2)加快重点开发区域整合提升步伐。提升国家级开发区发展水平。支持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宁波保税区、宁波大榭开发区、宁波国家高新区、梅山保税港区等国家级开发区优化产业结构,引进优质项目,培育龙头企业(市场),进一步提升发展水平。按照建设全国最大、最好的能源和化工基地的目标,编制宁波化工区升级工作方案,不断扩大产业规模,延伸产业链,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大力支持慈溪经济开发区申报国家级开发区,推动杭州湾新区成为拉动宁波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重要平台。促进省级开发区整合提升。完善余姚经济开发区整合提升方案,为其他省级开发区转型升级探索有效途径。启动慈溪工业园区、江北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和宁海工业园区等拟设立的省级开发区整合提升方案,拓展我市各类经济开发区发展空间,加快整合提升步伐。推进开发园区规划修编工作。根据省、市政府关于开发区整合提升发展的要求,结合新一轮城市发展布局及各开发园区发展实际,完善我市开发园区规划,做好开发区环保规划,为我市开发园区新一轮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3)加快开发园区错位发展进程。推动“园中园”建设。按照优势明显、各具特色的发展思路,精心打造开发区“园中园”。加快建设余姚经济开发区日本中小企业园和法国中小企业园、慈东工业区欧洲装备工业园和德国中小企业园、奉化经济开发区台湾产业园、宁波化工区瑞士精细化工园、宁海经济开发区台湾电子园、象山经济开发区瑞士科技中心等国别(地区)园区。精心培育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北仑光电园区(二期)和台塑化工园(二期)、宁波保税区光电产业园、宁海经济开发区汽配产业园、奉化经济开发区竹制品产业园、余姚经济开发区滨海生物技术循环经济产业园、慈溪经济开发区数据通讯产业园等特色产业园区。着力打造东部新城门户区、宁波南部商务区、江北湾头休闲商务区、奉化奉东新城旅游休闲区等现代服务业产业园区。加大开发园区招商引资强度。在全市各级开发园区开展“招商引资促进年”活动,把我市各级、各类开发园区作为招商引资的主战场和大平台,加强招商引资基础性工作,扩大对外宣传推介力度,增加招商引资活动的频度、力度和深度,引进更多的外资优质项目落户园区,并提高“二次招商”、循环招商工作水平。提高开发园区管理水平。抓住国际顶级咨询公司在华业务向规划、招商、服务、运营管理一体化转变的机遇,促进瑞士DAIS公司、新加坡邦成国际公司等来甬参与开发园区管理业务。

  6.加深服务意识,有效破解开放型经济发展难题

  2011年,宁波市开放型经济公共服务工作要拓展平台,创新方法,加强联动,注重实效,提升宁波市开放型经济公共服务水平。

  (1)积极提升公共服务平台。提升公共信息服务平台。着重抓好增加入网企业、建立视频推介系统、扩大“千方百计”产品供应等工作。提升公共政策服务平台。积极争取国家、地方开放型经济发展扶持政策。加强开放型经济扶持政策绩效评估,努力体现政策的针对性、创新性、灵活性和有效性。扩大开放型经济政策宣传范围,改善政策兑现工作,进一步加快兑现进度。提升公共人才服务平台。根据开放型经济发展新形势和广大外经贸企业的需求,不断增强人才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不断创新适用人才引进和培训工作,尤其要在引进海外各类适用人才、培育“走出去”人才和外经贸高端业务知识培训方面有新的进展。提升公共金融服务平台。将更多的外经贸企业和机构引入服务平台,进一步增加服务产品。积极推动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工作,逐步增加试点企业,不断扩大结算成果。继续提升公共商务、法律、审批、研发等服务平台,提高开放型经济公共服务能力。

  (2)积极创新公共服务方法。加强开放型经济主动服务。引导各地、各有关部门和外经贸行业协会不断增强主动服务意识,急服务对象所急,想服务对象所想,持续推出开放型经济服务产品,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加强开放型经济特色服务。健全外经贸与海关、国检、财税、金融、工业、农业、国土、环保、科技、建设、交通、外事、台务、侨务等部门的合作互动机制,为广大外经贸服务对象提供特色服务。加强开放型经济配对服务。根据境内外客商合作需求,借助信息联络渠道和业务对接机会,为广大客商提供更多的投资、营销、外包等合作机会。加强开放型经济点题服务。深入调查研究,掌握服务需求,通过网络、媒体、会议和现场咨询,认真解答各类服务对象提出的相关问题,努力帮助解决实际困难。

  (3)积极提高公共服务实效。加强开放型经济重点工作检查指导。注重发挥市开放型经济领导小组的作用,检查和推进全市开放型经济工作,促进涉外部门协作,通报任务完成进度,督促开放型经济工作落实,及时协调解决事关全市开放型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更好地发挥相关协会、中介组织的重要作用,不断提高开放型经济服务水平。落实外经贸便利化措施。全面落实我市外贸、外资、外经工作便利化措施,研究实施外包工作便利化规程,推进行政审批服务标准化,进一步提高行政审批、管理和服务效率。完善开放型经济考评体系。优化开放型经济工作考评办法,科学设定考评质量和工作考评指标,继续对有关部门开展个性化考评,进一步发挥考评工作对保持开放型经济稳定增长、促进开放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导向作用。

 

  • 所含政策
  • 所含服务
  • 所含知识
  • 所含机构

相关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