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方太厨具有限公司

8718企业库

帮企展现成长活力

您当前所在位置: 主页 > 新闻中心

新闻中心

《经济观察报》 宁波方太厨具茅忠群:行动的理想主义者
发布于 2010/3/11 8:41:00  点击量:1888


    他有着一种沉静的气质,说话慢条斯理,表情诚恳、目光清澈,甚至有点腼腆;他不习惯于敷衍与客套,即使回答再小的问题也会沉吟片刻从不会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他不爱交际,不吸烟、不喝酒,甚至没打过高尔夫球。 

    他是宁波方太厨具有限公司总裁,刚满40岁的茅忠群。

    “我很少为业务出差,出差大半是为了学习。现在每个月,我都会有三天在北京度过,专门去北大学习国学。”茅忠群说,在他的宁波总部的办公室内悬挂着老子的 “无为而无不为”,案头上放着《论语》。

    在中国的企业中,方太第一个建立了“孔子堂”,给员工们讲述《弟子规》与《三字经》。“我总希望让方太的企业文化独立于金钱和利益之外,更多地体现人性的光辉。不需要那么多条条框框的制度,大家只要依靠自己的道德水平和自律精神去做事情就行,这正是现代社会缺少的。虽然听起来有点理想化。”他说。

    从26岁回宁波慈溪接手方太开始,14年来,茅忠群一直按照自己的理想规划着方太的未来,把方太从一个家族企业改造成为一个拥有现代化管理制度的企业。除了茅忠群之外,方太中高管理层中已经没有一个家族成员,也没有一个亲戚朋友,全是从社会上引进的职业经理人:人力资源总监来自日本美能达、企管总监来自日本富士施乐、销售总监来自美国可口可乐、热水器业务总监来自德国西门子。另外,茅忠群还借鉴IBM的IPD模式(集成产品开发管理模式)来管理方太技术研发和创新体系。

    当然,他的理想主义色彩并不只是停留在企业文化和用人上,更多地体现在果断而坚决的行动中。在房地产盛行期,地方政府批地让他做房地产,被他婉言拒绝了;在品牌上升期,当地政府许诺丰厚优惠请他整合慈溪小家电业,也被他谢绝了。他告诉我,自己奉行的是三不原则,即不上市、不收购、不卖牌。在外界看来,他是一个如此淡然的人,超脱得有点不可思议。

   “每年20%到30%的增长就已经足够,不需要通过收购、上市、品牌输出、代工这样的途径来盲目地急速扩张。”这对于大多数正在跑马圈地和高歌猛进的中国企业来说,简直是难以理解。

    对于这些,茅忠群有着自己的理论。“全球的收购案例中只有20%是成功的,其中80%都是失败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收购方在人才、管理、企业文化上面的要求根本不足以消化和吸收被收购对象。中国企业在收购中的失败案例更多,因为,很多时候他们只是在资本上进行了收购,在企业管理、文化、人才方面却没有实现融合。”在他看来,即使目前方太的品牌价值已经超过40个亿,而销售额只有十几个亿,在这种情况下,他仍然不会“冒进”。

   “收购无非就是为了求速度和规模,这些不是我想要的,方太需要的是品牌,而品牌需要时间的积累。只有知道方太的品牌价值是大于销售额的时候,才能给我一种安全感。”他说。

    曾经有一段时间,父亲茅理翔动心了。慈溪有6000余家家电配件生产企业、2000余家家电整机生产企业,如果整合到位,产生几个巨型企业并非没有可能。茅理翔甚至准备着手做一些尝试,让慈溪的小家电制造商贴方太的牌子,但茅忠群坚决反对。他这样想,方太从一开始就制定了“方太等于厨电专家”的品牌定位,如果突然出现其他产品,毫无疑问会削弱这一定位。正是出于这种态度,方太放弃了饮水机和电磁炉项目,并且连“贴牌”和“代工”也不再涉足。
   “如果我们做自主品牌又做代工,有些矛盾,我们只能专心做一个。而且我们的产品比较高端,给人代工没有成本优势。”目前,方太的销售全部都是自主品牌,并且坚持不进入中低端领域。

   “在我有所动摇的时候,我会用‘无为’自我告诫,只有顺应事物的发展规律才能获得真正的成功。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不妄为,不乱为,最终成就了方太今天的‘无不为’。”茅忠群说。也正因为如此,即便在金融危机中,作为国内最大的厨电企业,方太也没有遇到任何资金压力。即使是在经济形势严峻、家电行业哀鸿遍野的2009年,方太的销售额为20亿元左右,仍然保持着15%的销售增长率。

    经济观察报:你为什么要在方太内部建立孔子堂?

    茅忠群:方太的前10年一直在学西方管理。但后来我发现,世界上任何一个强国的管理,都是要根植于本土文化的基础上,没有一个强国是完全采用美国的管理,日本不是,欧洲不是,中国将来肯定也不是,肯定要根植自己的本土。

    要推行一种本土的文化和思想,需要一个平台,这是建立孔子堂的初衷。思想道德的教育模式与科学技能的教育模式是完全不一样的,不能够灌输,也不能强制执行。所以,我们建立孔子堂,采取不考核、不要求员工写学习心得的方法,因为一种文化需要的是在“潜移默化”中推进,形成个人的修养与行为习惯。而且儒家“仁爱”思想的前提就是不能给员工施加压力,而是要让员工从内心深处乐于接受。

    其实,我们在孔子堂中,讲授的并不是如何工作,而是讲如何做人、如何教育孩子和经营一个和睦的家庭这样的问题,有时候我们还会请中医专家来讲授中医知识,这实际上会让员工对自己的企业有一种认同感。

    此外,“孔子堂”不是一言堂,内容上首推儒学,亦涵盖国学的多门学类;不是一个导师的单一宣讲,更鼓舞学员互动交流。现在,员工实行每年40课时的儒家教育计划。

    孔子堂是“仁爱”的体现,是我们儒家文化教育的一小部分。更长远的计划是用三年的时间,一边推行儒学思想教育,一边归纳总结制定规范,建立一套中国的儒学管理模式。只是让儒学停留在企业文化层面,那依然是虚,只有真正融入管理,并形成可以延续和实施的制度,才能成为管理模式。因此,这将是一个漫长的教育计划。

    经济观察报:西方的管理制度与儒家文化教育,这两者怎么才能有效地结合起来?

    茅忠群:我认同“中学明道,西学优术”的观点。这如同马路上的“电子警察”,有“电子警察”设置的地方,人们往往会遵守交通规则,没有的地方违规现象显著,而每一个“电子警察”的设置,成本高达50万元人民币。“电子警察”这一西方“舶来品”确实有其实效的方面,但法规的约束与人自发、自觉、自省的约束大有不同,儒学中强调对人道德思想的教育,教育的成效往往比法规这一“术”的层面更深入,两者一旦有机融合,成效必将大于单一层面的管理。

    经济观察报:推行儒家文化之后,在方太内部,你看到了什么样的变化?

    茅忠群:《论语》中讲,“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这是纯粹的制度管理的最终结果,即老百姓虽然遵守制度,但缺少廉耻之心,我希望的境界是“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即不仅守纪而且知廉耻。

    其实,儒家的制度与一般的制度有很大区别,儒家对制度有前提要求,即要符合仁义的要求,也即儒家的制度要求以合情合理为前提,否则就是坏制度,执行起来也会很难。但是不管怎样,制度不管多么先进永远是滞后并且有漏洞的。所以我觉得用制度惩罚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如果员工缺乏信念和价值观,就会钻企业管理制度的空子。此外,管理制度的执行成本也很大。

    因此,这一年来我们做了改变。在制度层面,原来的管理是以西方式的硬性约束管理为主,根据违反制度的严重程度分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