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关于加快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促进工业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 甬政办发〔2010〕119号
发布于 2010/5/20 0:00:00 点击量: 6957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有关部门、有关单位:
  为深入实施工业“两创”倍增计划,加快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全面推进我市工业转型升级,经市政府研究,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深刻认识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重要意义
    信息化是工业化的延伸和发展,是工业化高度发展的产物,是加速工业化发展的新动力。随着信息技术在产业各领域的广泛应用、渗透与融合,有效带动了企业生产管理模式的革新,极大提升了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和发展能级。加快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是顺应全球信息化趋势、落实科学发展观、符合我市工业化发展阶段要求的战略举措。当前,我市正处于加快工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在新的发展起点上,全面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有利于加快转变我市经济发展方式,突破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制约;有利于发挥信息化的带动和渗透效应,加快构建以信息化为支撑、高新技术为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有利于促进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的发展,带动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模式创新,提升传统产业能级,催生新兴产业门类,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有利于有效整合全市产业发展资源,率先探索出一条具有宁波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工业转型升级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自主创新和扩大开放为动力,加强政府协调引导力度,发挥企业主体作用,促进产学研结合,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工业各领域的应用、渗透和融合,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巩固壮大优势产业,培育发展新兴产业,构建完善现代产业体系,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二)基本原则
    1.政府引导、政策扶持。加强政府宏观规划与政策引导,有效整合各项财政扶持资金,充分调动企业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积极性。
   2.企业为主、分类指导。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加强对不同行业、不同类型、不同信息化应用水平的企业进行分类指导。
    3.搭建平台、资源共享。注重加强信息资源开发、整合和综合利用,着力搭建各类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促进各类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信息共享,减少重复投资。
    4.标杆引领、全面融合。坚持以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标杆企业(项目)为榜样,积极示范、引领和带动面上企业进行更高、更广、更深层次“两化”融合建设。
   (三)发展目标
    至2012年,信息技术在全市企业管理、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过程控制、营销管理等方面得到普遍应用,企业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全面提升;产品信息技术含量有较大幅度提升,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深度和广度有较大提高,作用效果明显增强;以信息产业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持续发展,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有较大提高。
   1.企业管理信息化水平大幅提高。企业中普遍使用企业资源计划(ERP)、客户关系管理(CRM)、办公自动化(OA)、人力资源管理(HRM)、安全生产管理系统(SPMS)、商业智能(BI)、业务流程管理系统(BPMS)等信息化管理软件。全市规模以上企业70%以上实现管理信息化。
    2.企业研发设计信息化水平和产品信息技术含量明显提升。企业广泛使用产品生命周期管理(PLM)、产品数据管理(PDM)、计算机辅助工艺规划(CAPP)、计算机辅助工程(CAE)、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CAD/CAM)。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技术自给率提高10个以上百分点。形成一批具有自主品牌和知识产权、信息化应用水平较高的骨干企业群。
    3.工业生产应用制造过程与装备信息化技术水平进一步提高。规模以上企业普遍使用制造执行系统(MES)、柔性制造系统(FMS)、集散控制系统(DCS)、自动化立体仓库系统(AS/RS)等信息化软件。机电一体化的装备制造、电子电器、汽车及零部件、石化和高档纺织服装等行业的应用率平均提高15个百分点以上,新材料、新能源、新光源、医疗及保健设备等行业的应用率平均提高20个百分点以上。
   4.企业电子商务应用率明显提高。供应链管理(SCM)、射频识别(RFID)等现代物流技术应用系统、门户层应用系统等被企业广泛应用。全市规模以上企业互联网普及率达到100%,企业通过自有或租用电子商务网站开展营销率提高15个百分点以上。
    5.信息产业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全市信息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不断提高,软件业收入年均增长20 %以上,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自有品牌和国家竞争力的优势信息企业。
   6.信息技术对节能减排贡献明显增大。全市重点用能企业普遍应用信息化管理系统,实现能耗物耗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环境监测和污染源监控信息系统实现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对减少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和提高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的作用得到有效发挥。
    三、工作重点
    (一)实施中小企业信息化普及工程
    积极引导鼓励广大中小企业加大对成熟度高、风险小、效果显著的信息化项目投入,开展内部管理信息化应用,利用互联网开展网上客户服务和网上贸易洽谈等商务活动,推动国际外贸电子商务、行业网站电子商务、网络直销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电子商务深入应用,提升行业整体信息化水平。
   (二)实施信息化培训工程
   充分借助高等院校、研究所、国际国内知名软件商、知名企业等社会教育、培训资源,广泛组织举办现场示范会、典型交流会、普及培训、专业培训、CIO培训、专业人员和技术骨干培训、操作人员培训,实行企业全员参与、全员培训,切实提高企业信息化整体素质。鼓励服务商、社会中介机构主动为企业“两化”融合服务,调动社会资源为企业各层面人员进行培训交流。
   (三)实施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支持工程
   加强对企业信息化的服务工作,完善市、县(区)两级企业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推广乡镇(街道)政府租用优秀公共服务平台和从面上推动属地企业应用信息化的成功经验。为企业加快信息化建设提供交流、咨询、培训、实时解难、推荐软件产品和服务商等全方位的服务。支持行业协会和各类民营企业建设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加大对信息化应用推广、技术服务、业务培训、信息提供、选型咨询等行业协会和中介机构支持力度,培育信息化服务环境。支持信息服务提供商、信息化咨询服务机构面向广大企业,提供有行业针对性的信息化公共服务,鼓励企业选择公共平台开展相关应用,避免重复建设。规范、认定一批企业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对中小企业自行组织建设项目加入经认定的企业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实施ASP应用和软件技术服务(SaaS)的进行补助。鼓励和引导市内大型企业将既有的公共服务平台资源社会化。鼓励公共信息服务平台与国内以及国际相关平台的对接,促进本土企业国际化。
   (四)实施“两化”融合人才支撑工程
   拓宽渠道,加强对具有行业实践经验的专业IT人才、具有IT知识基础的管理人才以及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和引进,着力打造一支融合型人才队伍。建立信息化人才分类指导目录,完善信息化人才引进机制。进一步落实人才优惠政策,优化创业创新环境,切实增强对信息人才,尤其是高层次人才、复合型人才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健全信息化人才评估体系,逐步建立与人才资格认证和职业准入制度挂钩的专业评估制度,为各类优秀信息技术人才的脱颖而出提供良好平台。建立完善由国内外信息领域知名专家、学者、教授和高级工程技术人员组成的专家库,为我市信息化项目、工程提供决策咨询、学术交流、项目评审、监理、验收和鉴定。
   (五)实施电子商务应用推广工程
    大力发展和普及电子商务,以BtoB电子商务为重点,推进信息服务业发展。大力推进专业化行业电子商务平台和现代物流电子商务建设,积极支持行业协会建设专业化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引导鼓励企业积极应用网络营销电子商务,建立高水平、高质量的电子商务平台,发展面向本行业的电子商务应用。积极推进“中国行业网站总部基地”建设,强化纺织服装、汽配模具、旅游、家电、文具等重点特色优势行业网站建设,着力引进和培育一批国内知名行业网站。鼓励建设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平台,实现生产资源的优化配置。
   (六)实施信息化标杆引领工程
    鼓励引导企业积极探索符合自身实际、全面融合的途径和最佳方案。一是重点推动集团控制、决策分析、集团财务管理、结算中心、采购和销售管理等系统集成应用。二是重点推动企业以优化价值链为核心,开展协同设计与制造和实现商务运营的电子化和管理决策的智能化。三是鼓励企业向更高层次发展,建立基于标准化的信息开放系统,实现产业链的信息流通和共享,带动中小企业信息化。四是建立全球供应链管理、企业战略管理、商业智能、电子商务等系统,带动产业整体信息化。对瞄准国际先进企业,推动环节关键信息化,建立新型业务模式,树立行业标杆、专项示范,引领未来发展的“两化”融合标杆企业,以及在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现代管理技术与制造技术的融合、技术创新上取得突破的重点示范企业,给予相关政策优先扶持和表彰奖励。至2012年,成功培育20家“两化”融合标杆企业、80家“两化”融合专项性示范企业。
   (七)实施信息产业振兴工程
    围绕“两化”融合和工业转型升级需求,结合我市产业结构特点,突出发展重点,振兴信息产业。一是加快发展电子产品制造业。进一步巩固电子专用材料、电子元器件、通信配套等传统优势电子产品制造业;培育光电产业、信息家电、汽车电子、半导体照明(LED)、太阳能光伏产业等新兴融合型电子产品制造业;积极引导宁波国家高新区、杭州湾新区、宁波保税区等区域依托区位优势,提升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水平,打造电子信息产业基地。二是加快发展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围绕电子产品制造,加快发展嵌入式系统软件;支持重点工业行业领域软件研发,加快发展行业应用软件;结合我市产业优势,重点发展港口物流、产品标准检测、工业设计研发以及重点行业系统解决方案设计等服务外包业务;大力引进国际知名动漫企业,积极鼓励院校和企业开设动漫专业和动漫培训,培育本地动漫人才,引导本地企业从产品加工为主向产品原创为主的转变,全力打造动漫产业基地;鼓励软件企业通过能力成熟度模型(CMM)认证推进软件标准化和产品国际化进程;加强宁波软件园区建设,创新发展模式,增强宁波软件产业整体竞争力。三是加快发展信息网络产业。积极推进电信网、互联网、广电网“三网”融合,推动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手机电视、数字电视宽带上网等业务的应用和相关产业发展。以推进宁波无线城市建设为契机,着力构筑支撑宁波城市管理和港口物流发展的物联网和新一代无线宽带网络,拓展新业务、新应用,带动业务应用系统和终端产品的升级换代,形成一条集无线宽带技术产品研发制造、应用软件开发与工程项目咨询服务于一体的无线科技产业链。
   (八)实施节能减排推进工程
    加大高耗能行业的节能降耗信息技术应用,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推动高能耗、高排放和高污染行业的改造,推广节能降耗信息技术及产品应用,促进循环经济发展。一是强化高能耗行业生产设备数字化和智能化的改造升级,推进生产过程自动化和智能化,实现实时监测和调控,降低生产成本,减少资源浪费,提高生产精确度、工作效率和资源利用率。二是发展面向高污染行业的绿色生产信息技术应用,重点高污染行业开展生产工艺流程信息技术改造,减少污染物排放。三是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强对高能耗高污染行业的能源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联网的监测,提升信息化在节能环保行业的准入、管理和行政执法监督等方面的应用水平。
   四、主要政策措施
   (一)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市加快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促进工业转型升级工作领导小组,由市政府分管副市长担任组长,市经委、市信息产业局、市财政局、市科技局、市发改委、市人事局、市外经贸局和市教育局等相关部门领导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市经委),具体统筹协调推进全市“两化”融合工作。各县(市)区政府也要成立相应的组织领导机构,市、县(市)区两级联动,合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促进全市工业加快转型升级。积极发挥企业、行业协会、专业学会、专家学者等各方面作用,形成“两化”融合推进合力。
   (二)加大财政专项扶持力度
    有效整合现有各类信息化与工业化专项扶持资金,调整优化使用方向,集中加大对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重点项目、企业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扶持力度,促进先进适用信息技术在各领域的普及应用。进一步完善现有企业信息化扶持办法,每年安排1000万元信息化专项资金对企业信息化示范项目进行扶持、对直接向企业推广应用信息化软件和帮助企业培训人次成效突出的服务商或中介机构给予奖励,支持其信息化人才的培养。进一步完善现有软件产业发展扶持政策,每年安排的市软件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重点用于扶持行业应用软件、嵌入式软件的研发推广以及信息服务业企业的引进培育,促进“两化”融合。进一步完善现有企业电子商务发展扶持办法,每年安排1000万元电子商务试点专项资金,支持电子商务试点应用,重点用于试点企业电子商务项目研发投入资助和电子商务服务收入奖励等,积极培育和引进电子商务骨干企业,着力提升信息基础设施服务能级。
   (三)强化产业政策导向
    各级政府行业主管部门对新投资的重大项目审批时,必须强化新建产业项目的信息化建设,确保信息化与工业化的同步发展。凡由市政府设立的相关工业、科技、信息类评优评先奖项及项目专项,申报企业必须达到相应的信息化要求。积极培育认定一批市级“两化”融合标杆企业和专项性示范企业,并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对企业申报各类重大专项、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项目、市科技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等予以优先推荐,逐步形成示范引领和带动效应。具体培育认定和管理扶持办法,由市经委会同市信息产业局、市科技局、市财政局等相关部门另行制订。
   (四)大力推进技术创新
    积极鼓励企业以企业技术中心为主体,探索建设“两化”融合重点实验室,开展关键技术研发,为“两化”融合提供技术支撑;推进产学研合作,鼓励企业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形成与重点产业发展相结合的研发创新体系,推动技术和产业跨越发展。对于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中存在的重大、共性难题,各级科技主管部门要结合重点产业转型升级方向,主动做好课题设计,协调组织相关科研院校开展科研攻关。
   (五)加大宣传培训和推广力度
   积极开展广泛宣传动员,普及信息化知识,编制“两化”融合典型应用案例集,推广先进经验,营造社会氛围,增强全社会对“两化”融合工作的知晓度、认知度、参与度。切实强化企业信息化培训,其中市本级每年对企业高层领导、信息化主管人员及其他人员培训不少于2000人次。着力推广应用信息化技术、产品,每年认定并表彰奖励一批推广企业信息化成效突出的公共服务平台、服务商或中介机构,向全市企业优选推荐一批产品成熟、质量可靠、价格合理、服务一流、诚信度高的软件产品及服务商,整体提升我市企业“两化”融合发展水平。

二○一○年四月二十二日

 

  • 所含政策
  • 所含服务
  • 所含知识
  • 所含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