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中小企业信息化公用服务平台欢迎您!

资讯查看

扬子江船业逆势驶向“快车道”

2013/7/5 16:25:33 点击:0

    当前,中国民营造船业普遍面临寒冬考验,在经营状况相对平稳的国内造船企业里,江苏扬子江船业集团是为数不多逆势发展的正能量。 
    日前,江苏扬子江船业集团海洋油气装备太仓海工基地码头传来利好消息,水上沉桩提前25天完成。据介绍,该海工基地总投资50个亿,将用于制造海上大型钻井平台等海洋油气装备,是扬子江集团进军深海领域、实现产业转型的重要阵地。这预示着扬子江船业集团将全面进入海工装备制造领域。 
    事实上,进军海工装备领域,只是扬子江船业抵御危机的一个新“招数”。从企业改制重组实现民营化,到扩大产能筹建新厂,再到境外两地上市,扬子江船业走出了一条“蜕变”之路,企业发展进入“快车道”。

    抢先一步 快人一拍  改善生存环境 
    扬子江船业将上市作为改善生存环境的重要途径。 
    早在2007年4月,扬子江船业就在新加坡证交所主板上市,作为首家在新加坡上市的大陆造船企业,现时已成为当地重要“龙筹股”之一。 
    2010年9月8日,扬子江船业的存托凭证(TDR)在台湾证交所挂牌,成为两岸签署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后,首家赴台上市的大陆企业。上市当天,股价便一路攀升至涨停价20.1新台币。 
    如今,扬子江船业是江苏造船业的龙头老大,它的一举一动,牵动着整个江苏乃至全国民营造船业的神经。 
    “看得远,更看得深。”这是业内不少同行对扬子江船业集团董事长任元林的评价,而任元林自己谈及对“困境求存”的感悟,总是将之归结为对机会的把握。 
    扬子江船业的前身是扬子江船厂,曾成功抵御上世纪末亚洲金融风暴的冲击。1999年,时任厂长的任元林果断提出改制转型,走民营化经营之路。2003年,扬子江船业被改制成中国第一家民营控股的造船公司。改制效果立竿见影,扬子江船业的业绩从1998年的销售收入1亿元、利润100万元,飙升至2005年的销售收入10亿元、利润1.5亿元。由此,企业不仅有效化解了亚洲金融危机带来的负面影响,而且为实现二次腾飞奠定了基础。 
    经历过亚洲金融危机,扬子江船业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更加注重对危机的预控。比如,在订单结构方面,既有2年交货期合同,也有部分是4-5年的交货期合同;在选择客户方面,公司并不一味追求高利润,而是重视客户的信誉度;盈利能力方面,始终坚持“20+20”的收款模式,即20%的预付款和20%的银行保证金,因而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未发生任何撤单现象。 
    由此,在短短数年时间里,扬子江船业集团凭借机制优势、成本优势、资金优势和市场优势,抢先一步建成了新厂,快人一拍实现了资本扩张,小步快跑实现了可持续发展。 
    2005年,扬子江船业集团投资24亿元建设江苏新扬子造船有限公司。2007年元月中旬,新扬子造船开始试生产,春节后转入全面投产;至2012年3月28日,投产仅5年的新扬子造船累计交船达到100艘。

    剑指高端 发展多元 培育新增长点 
    船企如果不能灵活应对金融危机,只是一味“妥协退让”,“坐等”行业大洗牌的到来,最终将成为市场的“弃儿”。 
    “全球造船业‘灰色’2011、‘黑色’2012、‘血色’2013!”任元林以此来形容国际金融危机后造船市场的严峻性。 
    而扬子江船业的应对之策是,逐步形成以造船为主业,海洋工程和非船产品为重要支撑,船舶租赁、金融理财和房地产为补充的“一主业、二支撑、三补充”的多元发展格局,试图将企业建设成为中国最优秀的民营船厂。 
    在造船主业上,他们以大型化为发展方向推进产品结构调整,集装箱船从4000多TEU向10000TEU以上方向发展,散货船由10万吨级向30万吨级方向发展。2011年6月8日,扬子江船业与加拿大西斯班(Seaspan)集团公司签订25艘新一代10000TEU集装箱船建造合同。该船是结合船东提出的船型经济性、能源效率、环境友好型和建造经济性的“4E”设计理念而研发的新一代节能环保型万箱级集装箱船。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会长张广钦当时称之为“中国船舶工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是中国造船行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标志”。 
    在多元产业方面,扬子江船业采取“高端介入”的方式进军海洋工程装备建造领域。2012年12月3日,扬子江船业集团与马来西亚梅纳海洋工程投资公司签订两座高效节能环保安全型Super116E自升式钻井平台建造合同。目前,该集团已收到生效预付款,正在全面开展生产设计和订货工作,计划于今年下半年开工建造。 
    此外,2012年11月29日,扬子江船业集团与美国SSP Aisa Pte Ltd公司签订了开发“SSP-HUB超大型海洋油气田储备、中转与供给站”研制意向书,共同开发研制该项目。目前,后续自升式钻井平台和辅助钻井平台的订单也在积极洽谈中。

    储备人才 加强研发积蓄发展后劲 
    扬子江船业成功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民营造船企业转型发展之路。他们的目光,已经看得更远:到“十三五”末,将实现年造船产量600万载重吨的目标,稳居全国造船企业前五名,进入世界造船企业前十名。 
    扬子江船业的底气是什么?人才!即使在困难时期,扬子江船业也不放松对高技术船型的开发;在市场低迷之际,通过引进高端人才“强筋壮骨”,为企业发展积蓄后劲。近年来,扬子江船业集团引进中高级船舶产品研发技术人才50多名,具备了年研发设计3-5个新船型的技术开发能力。 
    与此同时,扬子江船业在上海先后收购了上海恒高船舶设计公司和上海巴柏赛斯船舶科技公司,并引进新加坡海工技术管理团队30多人,使企业拥有的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设计人员从原来的不到200名,迅速增加到500多名。2012年,扬子江船业集团投入1亿多元在上海浦东购置技术研发大楼,把企业的技术研发中心设在了中国的航运中心上海。这支近300人的专业设计队伍,专门从事高新技术船舶和海洋工程产品的研发、设计工作,使企业迅速拥有了较强的自主技术研发和创新能力。 
    2012年,当全国大部分造船企业陷入效益急剧滑坡的困境之时,扬子江船业集团却以经济总量名列中国500强企业第269位、盈利水平名列全国经济效益200佳企业第59名的骄人业绩,成为中国船舶行业经济效益最好和社会贡献最大的船厂之一,从快速成长型船企步入规模实力型船企的行列。如今的扬子江船业,正逆势而上,驶向企业发展的“快车道”。

    因势而动 着眼长远 
    雄鹰之所以能翱翔蓝天,是因为它能忍受折翅之痛。对企业来说,承受风险、抵御危机的能力是经营的必修课。如今,订单锐减、价格跳水已成为船企普遍面临的困境。危机一方面使中小企业命悬一线,一方面成为颇具规模和实力的企业改变竞争格局的独特机遇。 
    扬子江造船的实践说明,与其被动等待经济复苏,不如主动出击,走出一条逆势增长的发展之路,通过结构调整,化危为机。虽然在求生存保发展的过程当中,不可避免会面临利润空间缩小的压力,但其也逐渐形成了以造船为主业,海洋工程和非船产品为重要支撑,船舶租赁、金融理财和房地产为补充的多元化格局,这为其日后的发展攒足了后劲。 
    古人云,事非经过不知难。遭遇生存危机洗礼过后的造船业,能否涅重生,关键在于应对风险时的战略抉择。对时下船企来说,因势而动,着眼长远,方能赢未来。

 

编辑人:宁波东红船舶海洋工程设计股份有限公司